生涯線上:Herstory 點亮她時代報導
看更多 ↓↓↓
113學年度生涯線上:Herstory報導(請點我)
112學年度生涯線上:Herstory報導(請點我)
111學年度生涯線上:Herstory報導(請點我)
♡ 113-1 點亮她時代講座#4:●社會心理學群●
「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–陪伴與助人」♡
生涯義工:張畇蓁、陳毓蓁、蔡汭靜 113.12.11編

時間漸入十二月,微風徐徐的下午,正是聽一場講座的好日子。讓我們一起聽聽堅毅、樂觀的吳承怡學姊擔任社工師的經驗談吧!
講者簡介
吳承怡 敦仁精神專科醫院 社工師
學歷: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、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
經歷: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雲林長庚紀念醫院 社工師
求學經歷
吳承怡社工因幼時意外,身體造成損傷且家裡經濟陷入困境,進入彰女時為減輕家中負擔而申請輔導室工讀生。高三面對生涯抉擇時,原先曾想選讀外文系或企管系,與輔導室老師互動良好的她與師長諮詢過程中,突然發現『社工』是發生幼時意外以來、一直以來默默幫助自己與家人的重要角色!輔導室師長亦協助她覺察其特質及人際互動能力。透過這些過往生命經驗探索及重要她人回饋後,她選擇就讀社會工作學系,深入了解此領域後決定在這個領域深究。
職場心路歷程
大學畢業後,因就讀社工系期間發現自己對醫學部分有興趣,故考取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,畢業後至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雲林長庚紀念醫院當任社工。出社會後之第一份工作讓她接觸到一群邁入老年的精神障礙患者;於此吳社工特別說明:「這群人不是患者,只是一群比較可愛和特別的人罷了!」
吳社工分享其探訪患者過程中會遇到的意料外之狀況,譬如說:被狗追、家屬不理解等,而工作項目亦包含大量報告、社會輿論、心理壓力。她坦言,過去曾想放棄過;然而患者的暖心舉動與回應總會協助她調整低落情緒、找回當時選擇此職業之初衷,給予她信心及動力!
出來工作後沒多久,醫院迎來了疫情寒冬,不同於其他醫療工作者、因其患者們大多避免染疫而選擇待在家裡,吳社工沒有選擇休息,反而像紅血球般到處送物資和溫暖。疫情後,吳社工繼續了她充實又忙碌的生活,不僅繼續探索這份名為社工的職業外,並持續與她口中可愛的患者們一起邁向下一個明天,同時為這些跟她當年一樣迷惘的我們提供繼續前行的勇氣! 吳承怡社工說:「我們是蠟燭,但總會有燃盡的一天,要如何再次點燃,需要的便是探索!」
Q&A
Q:在講座中您提到服務對象當中包含獨居的年長者,部分長者申請且運用政府推動的長期照顧服務。於此我有些個人經驗、想跟您請教:您認為長照是否有達到協助家屬照顧年長者的初衷?
A:政府的長照人員大部分都是外包廠商,可能存有人員不足之狀況,因此政府通常會先提供申請之家屬其他協助建議,譬如:詢問在地社區日間課程之資源。 回到提問:『長照是否有達到協助家屬照顧年長者的初衷?』我個人的想法為心有餘而力不足、存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這政策是很好的出發點,因為臺灣在未來幾年內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政府必須為這個人口現象提供一個好的解決方式。因此我覺得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
小編後記
之前小編對社工這份職業並不了解,在聆聽吳社工的經驗分享後,讓小編不僅認識社工工作之各種面貌、對社工們有著許多敬意,然而同時發現社會仍存有許多對社工的誤解。
於此引用吳社工學姐的話與彰女同學們分享:「多一點了解,少一點害怕。」只要愈了解社工這份工作,對其畏懼和質疑就會減少,亦能減少社工和大眾之間的衝突。而這樣的心態可以應用在各個職業和人事物!此為小編講座後最大的收穫之一。
